欢迎您访问长沙仁和医院官方网站,祝您安康!
在医院,很多医生常会困惑,为什么医保资金结余几千亿元,却不补贴给医生?为什么给患者提供这样高的医疗保障却难以兑现?国家资金承担不起,为什么要通过压缩医生的劳动价值?
政府给病人是一个免费修航母的承诺,给医生是一个修自行车的钱。
有一次,急诊接到一个危重病人,到医院已经处于肾衰竭的状态。病人家属说:孩子是什么情况我都明白,即便是卖房子也要把钱凑齐。如果孩子救不活,我这辈子就没活着的意义了。
压力可想而知,急诊医生那半个月几乎住在医院里。当病人从抢救病房转移到普通病房,母子抱头痛哭时,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这种感觉用钱是买不到的,你可以说是医学院的洗脑,但是,很爽。”
享受治疗救人、掌握生死的同时,医生们也不得不在处方与检查上远离他们心中的理想主义情绪,妥协与挣扎在所难免。
如果一看病患很穷,就会开一些价格偏低的药;如果是经济能力强些的,那可能会在必备药品的基础上,开一些辅助性用药,效果更好一些。这里面虽然有弹性但是没有多大,更何况这些处方也是要检查的。每年的处方都会在医保部门去核实,检查率可达到30%,乱来不得。
现在医生还有点收入,一上午门诊多看几个,拿几毛钱挂号费的提成,是挺没出息的,但是有这点刺激,医生还可以继续做,要不然真没法活。特别是儿科医生,医院收入来源于药品,小儿用药少,只有大人的十分之一,奖金低,儿科医生不挣钱,再加上儿科属于哑科,误诊率高,病情又容易反复,家属情绪严重,儿科医生流失很快。
儿科医生的写照如同是中国医生的一个缩影,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吴秀波饰演的北京阜外医院医生对西雅图华人医生说的那句“我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看的还多”,也成为一个真实的注脚。
若比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