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医院服务热线: 0731 - 8504 5120

  • 欢迎您访问长沙仁和医院官方网站,祝您安康!

员工来文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员工来文 +

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和拆薄图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MRI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应用螺旋CT对分别对5组患者实施不同层厚、相应层距、1.0螺距的容积扫描,按照标准算法进行重建,然后按照1mm层厚、1mm间隔进行拆薄图像重建,对比分析各组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和拆薄图像的质量,分析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结果:当螺旋CT扫描层厚≥3mm时,扫描层厚越接近3mm,拆薄图像质量与原始薄层扫描图像质量越相近,扫描层厚和层距为1mm时,拆薄图像质量最差。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存在明显相关性,当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层厚在3~10mm之间时,扫描层厚薄,拆薄图像质量越佳,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的诊断信息越多。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相关性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神经外科疾病,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部位为机体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受长期血压升高的影响,导致上述部位的小穿通动脉管腔发病闭塞,最终形成小的梗死灶[1]。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约占脑梗死患者总发病数量的20%~30%,由于该疾病的梗死部位具有隐匿性,因此该疾病具有临床诊断难度大的特点[2]。螺旋CT是现阶段我国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法,如何优化螺旋CT扫描参数是现阶段我国各大医院放射科医师重点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和拆薄图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螺旋CT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MRI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区间49~75岁,平均年龄为(61.8±1.6)岁,高血压病程3~12年,平均病程为(61.5±1.3)年。本课题研究已事先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同意患者参与本课题研究,并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使用的螺旋CT为德国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辅助医师将头部摆正,使患者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保持垂直,在头颅正侧位定位像。将35例患者分为5组,每组7例患者,分别对5组患者实施不同层厚(10mm、7mm、5mm、3mm、1mm)、相应层距、1.0螺距的容积扫描,扫描电流设置为120~180mA,扫描电压设置为120~140kV,扫描结束后按照标准算法进行重建,获得原始图像。然后按照1mm层厚、1mm间隔进行拆薄图像重建,以MRI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各组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和拆薄图像的质量,分析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课题研究进行的螺旋CT扫描及图像质量分析工作均由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和拆薄图像的质量,具体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患者梗死病灶的出现时间、大小、图像信噪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研究应用SPSS22.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采用(±s)表示,差异检验采用(t),P值小于0.05时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5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梗死病灶出现时间比较

观察发现自层厚3mm开始,随着扫描层厚的增加,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梗死病灶出现时间差距越大,见表1所示。

1 5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梗死病灶出现时间比较(±s;h)

图像类型

1组(1mm)

2组(3mm)

3组(5mm)

4组(7mm)

5组(10mm)

原始薄层扫描图像

9.2±1.1

8.5±1.3

9.2±0.8

16.7±2.1

40.9±3.6

拆薄图像

9.2±1.0

7.4±1.1

6.4±0.9

1.23±1.9

21.6±3.3

t值

0.000

3.151

5.545

3.406

15.144

P值

1.000

0.003

0.000

0.001

0.000

2.2 5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梗死病灶大小比较

观察发现自层厚3mm开始,随着扫描层厚的增加,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梗死病灶大小差距越大,见下表。

2 5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梗死病灶大小比较(±s;mm)

图像类型

1组(1mm)

2组(3mm)

3组(5mm)

4组(7mm)

5组(10mm)

原始薄层扫描图像

4.2±0.9

7.1±0.6

5.5±0.4

5.2±1.1

5.3±0.9

拆薄图像

4.1±0.9

6.3±0.5

3.7±0.6

3.2±0.9

2.6±1.1

t值

0.000

4.581

5.502

5.549

7.038

P值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5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信噪比比较

观察发现观察发现自层厚3mm开始,随着扫描层厚的增加,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的信噪比存在的差异越大,层厚1mm时,拆薄图像质量最差,见下表。

3 5组患者原始薄层扫描图像、拆薄图像信噪比比较(±s)

图像类型

1组(1mm)

2组(3mm)

3组(5mm)

4组(7mm)

5组(10mm)

原始薄层扫描图像

3.2±0.6

8.1±0.9

5.9±0.8

6.0±1.1

4.2±1.3

拆薄图像

3.2±0.4

10.2±1.1

7.5±1.0

8.5±0.7

6.5±1.4

t值

0.000

3.461

5.587

8.575

5.384

P值

1.000

0.001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螺旋CT在我国临床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进展,尤其是在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应用价值[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部位隐匿,临床诊断难度较大,仅通过螺旋CT获取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往往难以显示隐匿性的病灶,而通过回顾薄层重建能够降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漏诊率,但通过拆薄图像获取有利于疾病诊断的信息的前提是明确拆薄图像与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之间的相关性[4]

本课题研究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和拆薄图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当螺旋CT扫描层厚≥3mm时,扫描层厚越接近3mm,拆薄图像质量与原始薄层扫描图像质量越相近,扫描层厚和层距为1mm时,拆薄图像质量最差。上述研究结果与黄智[5]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

对本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我院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存在明显相关性,当原始薄层扫描图像层厚在3~10mm之间时,扫描层厚薄,拆薄图像质量越佳。此外,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临床医师获取更多疾病诊断信息,对于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小玲,冯广森,阮君等.CT显示无症状腔隙性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8):810-814.

[2] 刘兴宇,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1(7):1080-1082.

[3] 刘伟,吕国士,王锋等.64排CT检测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11-15.

[4] 陈娜,陆连生,李虹等.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J].河北医药,2015,16(23):3581-3583.

[5] 黄智,林成业,李玉香等.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0):733-736. 


                                                                                            向大洋